夜空中国

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

武仙座大球状星团

人类作过一次大死。

1974年,为庆祝当时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完成改造,人类用那面天线向宇宙播发了一段无线电讯号,史称阿雷西博信息。诸多关于人类的信息,包括我们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,都被编码在其中。

如今,阿雷西博望远镜已然崩塌,那些信息却仍在以光速奔向目标——武仙座大球状星团

这个星团最初由埃德蒙·哈雷在1714年发现,就是预言哈雷彗星回归的那位。50年后,查尔斯‧梅西耶把它编入了自己的星表,排名第13位,后世称它为M13。

之所以选M13作为阿雷西博信息的发送目标,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,它是一个球状星团。

球状星团,银河系里一类特别密集的星团,往往只有几十到上百光年宽,却聚集着数十万颗甚至上百万颗恒星。这些恒星有着共同的起源,自诞生之日起便被彼此的引力紧密束缚在一起。

具体到M13,它位于春季星空的武仙座中,在黑暗环境中肉眼隐约可见,只有在够大的望远镜里,才能分辨出这是密密麻麻的一大团恒星。这个星团直径大约150光年,却聚集着大概300000颗恒星

相比之下,地球周边同样大小的范围之内,只分布着区区6000来颗恒星。

朝这样一个星团发报,一次就能向数十万颗恒星宣告我们的存在。当时的人们认为,这意味着这份信息有更大的机会被外星人接收。何乐而不为呢?

以今天的眼光来看,当时的人类,还真是作大死怕不够彻底呢……

好在,M13距离地球足有22200光年,已经出发40多年的阿雷西博信息,虽然一直以光速传播,连这个距离的零头都还没有跑完。所以,各位也就不必担心有生之年会收到“不要回答”之类的回复了。

此外,当年发送阿雷西博信息时,大天线虽然瞄准了M13,但宇宙中万事万物时刻都处在运动之中,真到了两万多年之后,这一大团恒星还是不是呆在能接收到信号的地方,天文学家至今还没得出一个定论……

那万一好巧不巧,阿雷西博信息真的就命中了M13,该如何是好呢?

倒也不必忧心仲仲,因为很可能那边根本就无人接听。原因很简单,球状星团里的恒星实在太过密集了。密集到什么程度呢?到了连恒星和恒星都会经常相撞的地步。

这一点,从这张彩色照片上就能看出端倪。

补充一些背景知识。按照恒星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:质量越大的恒星颜色越蓝,寿命也越短;质量越小的恒星颜色越红,寿命也越长。而M13这个球状星团形成于大约116.5亿年前,已经足够古老了——讲道理,当年一起形成的恒星里,蓝色的“短命鬼”很久以前就该寿终正寝了,如今的星团里应该只剩下颜色偏红的“老不死”才对。

然而,点开大图仔细看看这张照片,M13的这一大团恒星里面,分明有不少星点泛着幽幽蓝光。那些蓝光,便是球状星团里的“老不死”恒星相撞后,合二为一形成的新的大质量恒星。数数那些蓝点的数量,就知道其中发生过多少起恒星撞车惨案了。

对了,你能看到的还只是最近(几亿年)发生的撞车事件,更早之前撞出来的大质量恒星,也早就因为命太短而死了好几茬了。

天文学家做过模拟研究,由于恒星之间频繁发生近距离互动,球状星团里实际上不可能有任何行星围绕着任何一颗恒星稳定运行。就算曾经有行星存在过,如果还没有被哪颗恒星吞噬掉的话,大概也一直处在满天都是飞星的永恒乱纪元之中。

讲真,这可比区区“三体”世界混沌和惨烈多了。别说外星人了,就连最顽强的简单生命,在球状星团里估计都找不到落脚的地方。

看来,当年误打误撞选了这么一个目标来作大死,咱们人类还真的是命不该绝呀~~

Steed,2021年3月12日-24日摄于 云南 姚安云岭远程天文台。10寸黑洞牛顿式反射镜 + QHY268M黑白制冷相机 + 宇隆2寸LRGB滤镜 + 艾顿CEM70赤道仪,焦距1000mm,f/4,制冷-15℃,197张*300秒,累积曝光16小时25分钟。

Next Post

Previous Post

Leave a Reply

© 2024 夜空中国

Theme by Anders Norén